赵明福坠楼判为悬案

By MIOMIO - 10:18 AM

赵明福的案件被判为悬案,

不是他杀也不是自杀,
那么是谁干的??
本来泰国法医已经证实了这件事,
但却被我国政治人物威胁,
导致不敢出庭,
这件事被列为悬案,
其实大家都知道答案,
因为这案件牵涉到太多我国的政治人物,
如果判为自杀,人民的怒骂声不能平息,
如果判为他杀,那么判官就被人杀了,
难道我们国家真的就那么可怜??
法律何在??

验尸庭明公布赵明福案结果

(吉隆坡15日讯)赵明福验尸庭审理年半后,本周五将有结果,赵明福胞妹赵丽兰含泪表示,无论验尸庭结果如何,都要求政府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让真相水落石出。

她说,从验尸庭开审迄今1年又5个月,在审讯中看不见任何的希望,也看不见所要的答案,尤其是在案件审讯快要结案陈词时,突然冒出的新证据,更让所有人看见验尸庭的不公。“我们要求成立皇委会,对宪法,对任何人都没有冲突,无论验尸庭的判决是什么,我们都会坚持,我们要的只是真相而已。”

赵丽兰也冀当初给予承诺帮助成立皇委会的各政党,能够出席周五(17日)验尸庭结案陈词,瞭解整个案件,从中明白为何其家属仍坚持要求成立皇委会的原因。

“希望验尸官能够凭良心,以事实说服我们,给我们家人一个答案,没有任何人会干扰或影响他的判决。”

赵丽兰是于今日在隆雪华堂出席雪隆公正队移交3万3376个支持签名给《全民挺明福》记者会,向媒体如是表示。

雪隆公正队执行长李凯伦表示,该队是于今年7月开始收集支持签名,其中1万1000个支持签名来自民众亲手签署,而剩余的则来自网站联署。

他说,基于当初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表示,赵明福坠死案应依法交由验尸庭审讯,而搁置把签名交给《全民挺明福》成员。

“但随着1年多来,我们看见验尸庭审讯过程中,已发生很多让人难以信服的事情,让我们对验尸庭已失去信心,也让验尸庭失去公信力。”

要求设皇委会调查

“因此,我们仍需要成立皇委会来调查赵明福坠死案,及反贪污委员会官员和有关单位的执法问题。”

《全民挺明福》是在今年11月重新发起“拒绝遗忘,坚持真相”收集10万个签名运动,促请首相成立皇委会,深入调查赵明福死因。

《全民挺明福》协调员黄业华表示,截至目前《全民挺明福》已成功收集约1万2000个支持签名,希望能在明年2月前,成功收集10万个联署签名,交给首相。

他说,《全民挺明福》不止向反对党索取签名而已,他们同样有发信件要求执政党秘书长支持这项活动,希望所有朝野政党基层能够给予协助,向民众索取签名。

同时,他也促请作为政府的执政党领袖能够在内阁会议中,提出成立皇委会的诉求。


赵明福胞妹赵丽兰针对首相署部长纳兹里表示政府在现阶段不会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赵明福的死因,感到失望。

她说,赵家自始至终,都尊重马来西亚的司法程序,逢验尸庭开庭必当出席,就是最好实例。

“但是除了程序正义外,纳兹里也必须正视实质正义。他应该关注验尸庭审讯过程的种种不公,包括总检察署收藏关键字条长达一年,反贪委员会官员企图阻扰泰国法医来马供证,反贪委员会律师无所不用其极指明福乃是自杀,包括表演自己勒死自己的笑话。”

赵丽兰失望的说,赵明福验尸庭难以水落石出。

“验尸庭和涉及的政府机构无法确保公正的审讯,已令我们家属和人民不再信任验尸庭,我们认为明福冤案在验尸庭将难以水落石出。”

“第二,现有的法律并不阻止政府在验尸庭审讯中,另外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两者并不相互冲突,一切端视政府的意愿。基于这两点,我们促请政府即刻成立独立的皇家调查委员会,更为公正地调查明福的死因。”

“我们认为现届民选政府若然尊崇民主精神,应该俯顺民意,马上成立皇委会调查明福的死因。”

  • Share:

You Might Also Like

5 Miomio留言区

  1. 在这里土生土长,
    偶从来没听过“真理”这两个字。。。。=.=

    ReplyDelete
  2. 法律是政治人物操纵的,很火大的

    ReplyDelete
  3. 这个案子我没有关注=v=
    不过我想 应该是没有结果的吧
    牵涉了很多政治人物哦..

    ReplyDelete
  4. 无言..竟然有这种结果!

    ReplyDelete
  5. yuying,对咯,都是没结果的。。牵涉很多政治人物
    chunyu,马来西亚的腐败

    ReplyDelete

请不要就这样飘过哦~

谢谢你的留言,
给我更多的动力写文,
感恩。 (^_^)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

Liebster Blog award

Liebster Blog award
Liebster Blog award

Instagram Picture